这篇文章之前,首先要打破你对目前社会理解的刻板印象。最好先把我之前的女权造谣系列给看完。不看也没有关系,你需要先思考三个问题,防止屁股决定脑袋。
1.什么是女本位社会?
你可能会发出疑问,这个世界是从女性视角来理解的?现在不是父权社会吗?带着这个问题往下看,我只能告诉你,无论什么形式的女权都只是女本位主义的不同表现形式。
2,关于家暴的两个问题?
如果我告诉你,家暴是男人在家庭中控制女性的手段,是男权社会权利关系在家庭中体现,男人通过家暴来确立男性在家庭中的地位。你会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吗?如果你认为没有问题,推荐先看完我的《【女权造谣系列1】被掩盖的女性家暴者》再往下看
看完这个结论,我们很自然的会问两个问题。
1,按照目前的理论,既然男性家暴是男权社会的体现,那与男性家暴如此接近的女性家暴?如何用女权理论解释?
2,如果大众只按照女权视角理解家暴,我们有可能得出女性家暴的真实比例吗?
3.“弱者”与加害者的关系是什么?“弱者”不会是加害者吗?
在我们熟悉的文艺作品中,弱者往往是被迫害的对象。以欺负弱者为耻,关照弱者为荣的观念古已有之。而女权,正是利用了这一人类文化中的主题。
事实是,“弱者”在社会运动中,往往是施暴的一方。不论是种族屠杀,还是法国革命,还是文革,每个施暴群体,对自己的定位都是“弱者”。如果你看过纳粹的宣传材料,你会发现,在这些宣传中,纳粹是在保护利益受到损害“弱者”,惩罚对“弱者”造成伤害的外族,纳粹的主题就是国民的利益受到了怎样的损害。
事实上,影视作品施暴者的视角,早以不是人类的主流。施暴者对自己的定义从来都是“受害者”,以“受害者”对抗“施暴者”来获取利益才是最主流的主题。
(原创)正常女权和极端女权的关系是什么?一个正常女权是否暗地里也可以是一个极端的人呢?一个正常的女权是否也可以加剧对立呢?
如果你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小红书或者微博又或者一众女性向平台,那么他大概率会说:
请百度百科女权的定义
好,既然你让我看百度百科,我自然要把这个词条是谁写的、曾经说过什么言论都查一遍。
这是百度百科对女权的定义,没问题吧,看起来冠冕堂皇的吧
如你所见,百度百科女权词条被娲月编辑了很多次,但是每一次编辑,词条内容都没有匪夷所思的东西出现。这不免让我产生好奇,一个所谓的正常女权是不是暗地里也是极端女权呢?
PS:如果你不知道娲月是谁,就看看这篇https://zhuanlan.zhihu.com/p/202729476
或者说真正坚持女权的,会把自己叫做女权吗?会整日把保护女性权益这个人人都要穿的“内裤”套头顶上吗?
想要理解什么是女本位主义,自然要了解女本位主义的具体形式。
我将女本位主义分为三种表现形式
第一种形式:不断寻找各种歧视女性的事件以凝聚群体,造谣,断章取义,颠倒黑白是常态。这个群体常常是人们所说的“极端女权”“田园女权”。
1,女本位视角:家暴是虐妻:
真实情况:男性受暴是家暴问题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学者提出“女性和男性一样暴力”,但是我们所得知较为广泛的统计方法以女权视角为主,各项调查都显示,在婚姻暴力问题上,性别差异不显著,男性受到家暴的频率和女性相当。在恋爱关系中,女性施暴行为无一不是高于男性的! 【女权造谣系列1】被掩盖的女性家暴者
2,女本位视角:男人(或男权社会)想用婚姻束缚女性,吸血女性,天天想着要女性结婚。
真实情况:反婚确实是女性先喊出的,但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中,男性对婚姻的排斥都快速反超了女性,美国早在世纪初就有研究发现男性结婚意愿更低,而日本男外女内的传统家庭分工,不但没有提高男性的婚姻意愿,反而让男性对婚姻更没有兴趣,终身没有结婚意愿的男性大大超过女性,日本的食草族更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重视。而我国男性被逼婚的概率比女性高,跟上发达国家时间问题。人们为什么退出婚姻?从后现代主义思潮对传统价值的怀疑和解构来理解,显然更为合适,在这一过程中,男性比女性更快速的放弃了对传统价值的认可。 【女权造谣系列6】破解不婚女性更幸福的谎言,探究“独立”人设的真相
4,女本位视角:男性喜欢外貌羞辱,干涉女性穿衣自由。
真实情况:女性评价男性外貌的文章,可以火成现象级,比如《中国男人配不上中国女人》等诸如此类的文章层出不穷,膀爷更是被列入不文明行为受到各个城市整改。早有研究显示:全世界的文化中,都是男性更在意女性外貌,女性更在意男性资源。但是在中文互联网上,男性评价女性的文章,和女性评价男性的文章无论在热度还是讨论程度都不在一个量级上。但是利用女本位视角,便可以指鹿为马。
5,女本位视角:法律偏向男性,打压女性
真实情况:关于女权在法律上的造谣误导,有兴趣自己去搜,随便提个博主的辟谣文章这些造谣的人,是真希望我国女权事业“毁灭吧,赶紧的,累了”_风闻,类似的造谣数不胜数。我更重视的是,在女本位视角下,男性的利益是如何被侵害的。正如男性家暴被女本位视角掩埋一样,男性在法律上的问题更加严峻。
PS:也可以看看老梁不郁闷的这个帖子(https://weibo.com/1304928494/PuF8EgAqZ):
男性仅仅因为性别,刑罚强度便比女性高出那么多,这事如果性别互换。可以想一想是什么后果。
6,女本位视角:女性健康问题总是被忽视,“心脏病治疗是按照男性身体条件进行的,对女性不公平。”“男性比女性寿命短是因为天生如此。”
真实情况:心脏病患病人群男性远超女性。各国政府在男性健康方面资金投入远不如女性,比如前列腺癌研究项目接受的基金均远低于乳腺癌。在联合国《世界卫生统计》中列出的导致死亡的40个主要原因中,33个原因导致男性而不是女性的预期寿命降低。详情可见我的《【女权造谣系列11】不被重视的女性健康》
7,女本位视角:如果女性在学校中的比例低于男性,是女性受到了打压忽视,是社会不想让女性学历太高。如果女性高于男性,则是女性自己努力。
真实情况:
小学入学率在二十年前女童就反超男童(来源:2006年全国教育统计公报),高等教育入学率在十年前就已经是五五开(男:女)最新的数据显示(来源 颜岚岚.中国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性别差异变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8.),接受大学专科及以上教育的女性比例为18.0%,比男性高1.6个百分点(来源: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主要数据情况)。
8,女本位主义:女性剩下来是因为条件好,男性剩下来是因为没人要,单身生育母亲的形象都是社会精英,不需要男性。
真实情况:男女剩下的主要原因都是没人要。而单亲母亲是最贫困的群体之一,真实的排列是:已婚男>已婚女>不婚男>不婚女,其中不要孩子的条件又好于要孩子的。 【女权造谣系列6】破解不婚女性更幸福的谎言,探究“独立”人设的真相
9,女本位主义:女性生存太不安全了,男性比女性安全。
真实情况:男性作案率确实高于女性,但绝大部分案件的作案对象都不是女性而是同性。男性无论是在犯罪方面,还是工作方面,还是健康方面,还是生活方面,受到伤害的可能性都要高于女性。高危行业的男性远大于女性,男性健康研究的投资也远小于女性健康的投资。
10,(原创)女本位视角:男性被性骚扰占少数,女性被性骚扰占多数。
真实情况:在社会调查中,男性被性骚扰的数量高于女性,女性为性骚扰施暴者的数量也多于男性。详情可见我的【女权造谣系列3】
【女权造谣系列3】别再装瞎!数据撕碎”性侵=女性专属”的伪善遮羞布
11,女本位主义:女性之所以现在有些问题,都不是女性自己的原因,不是老天安排我这个样子的,而是应该怪社会,怪环境把我“建构”成这个样子的,所以我就有权要求社会补偿我。
真实情况:西方的社会建构论早以已经失去了权威地位,随着人们对大脑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尽管人们并不完全了解大脑的功能,但早以证明男女大脑仅在结构上就有着明显不同。还有很多科研是专门设计出来验证社会建构论,社会建构论在证据上一直都是虚弱的,充其量证明过社会可以对人产生某些影响,但从未证明过两性不存在先天的行为差异。在越来越多的科研证据面前,性别社会建构论在西方大众中间没有悬念的败下阵来。而中国在这方面的大众认知比西方慢一拍,所以在西方已经失去了权威地位的,陈旧过时的性别社会建构论,在中国仍然被一些“有学问”的人当作论据。
第一种形式的女本位主义讲到这里为止,例子太多根本讲不完,只把我们最常见的一些问题讲一讲。可以看到,女本位主义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在相关议题上占据绝对优势。即使你不是一位女权主义者,思考问题依旧会用女本位视角思考,而这必然带来对男性的忽视和诋毁。比如你从父权社会的角度去理解家暴,你永远不会得出女性家暴和男性如此接近的结论,不仅诋毁男性,更是让无数被忽视的男性受害者得不到帮助。
第二种形式
断章取义,只提取有利于自己的信息。这一派,就是人们常说的“温和派”“真女权”。与第一种女本位主义者不同之处在于造的谣比较少,把真话说一半。
比如,只提女性家暴,并默认男性为施暴者(详见《【女权造谣系列1】被掩盖的女性家暴者》)
真话说一半,往往是弥天大谎
疫情期间,带起的各种女权节奏,比如“新闻不报道女性”,“女性被强制剃头”,“报道女性时故意隐去名字”,“男人带专业口罩,女人带普通口罩”,这些疫情期间的造谣,我当时都记录在《【女权造谣系列8】疫情期间的女权造假》中。
再举例,“女权会提中国男人家务时间倒数第四”,但绝对不会提“在同一份报告中中国女性家务劳动时间倒数第六”,也不会提这个报告只有29个国家,并且发展中国家就4个。
最让我吃惊的是,无论是从她们在2020年疫情期间的各种造假,到在劳动时间的各种造假,是这些女权依靠舆论就可以把一件事的黑白颠倒,并指鹿为马。这是那些极端女权做不到的,只有“真女权”才可以做到这种事。比如,在1月26号左右,女权开始选择性截了一些图,带起了新闻不报道女性的节奏。当时也有人质疑,我曾经在评论区看到一位女生说了一句“可是我看到了很多报道女性的新闻啊?”但是,这些发言和女权的舆论大潮比起不值一提。我在当时感到很困惑,因为明明就有大量的女性报道,为什么说不报道女性,并简单统计了三家媒体的新闻。这三家媒体里有两家都是女权骂过的,骂他们打压女性。结果是三家媒体报道中明确提到女性的新闻都超过男性很多。
还有就是对家庭劳动时间的统计,要是我没有去仔细数,要是某些营销号手不欠,没放那张图,真的会有人发现“女性家务时间倒数第六”被断章取义掉了吗?
女权这一群体喜欢编故事的例子,什么上海女逃离江西,研究生被人拐卖,这种谣言太常见。
应该重视的是关于这一群体在数据上的造假。虽然一直有人辟谣,但每一次辟谣的转发量,往往只有谣言的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这种谣言隐蔽性更强,往往需要查阅文献才能发现问题。
“已婚男性比未婚男性活得长,未婚女性比已婚女性活得长” “中国女性比男性自杀率高” 这些谣言,如果你真的求证过,你就会发现只是冰山一角。我相信现在这些谣言终有一天会被戳破,这些谣言流量越多,最后的反噬也越大。
公知们曾借助“日本夏令营”“美国护照”“德国下水道”这种故事在一二十年里收了一遍又一遍韭菜,这些谣言终积攒到了一定量,迎来了大面积反弹,有人将他们的谣言编成顺口溜:
“美国霸气小护照,德国良心下水道,全民医疗索马里,俄国白送房一套,印度恒河有疗效,日本夏令营呱呱叫,被泼咖啡撒切尔,蒋公诺曼底逞英豪。”
公知们靠假故事吸了多少粉,最后就被假故事锤的有多狠。公知一词成了不诚实的代名词。与公知相比,某群体的谣言隐蔽性更强,辟谣难度更大,数量也不如公知编的多。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某群体还是目前的水平,一定会有属于她们的顺口溜出现。
第三类女本位主义者
这些人在生活中并不主动投入到女本位运动中,但是在女本位带起节奏时,会跑上去附和。也没有什么目的性的理论和行为。发表的言论基本沿袭 朴素的是非观 + 主观臆测 + 信不信取决于屁股 = 结论 这一套公式。但是在理解问题时,基本上都会启用女本位视角。
只是上面的例子还远远不够,如果让我举一个最能体现女本位视角的事件,不会是上面的事件,
而是女性电竞所引发的讨论。
首先,女性没有被歧视吗?我相信是有的,女性在电竞圈会被打上“菜”的标签。炉石传说冠军狮酱提到她印象最深的一次性别歧视,她当时去做替补,位置不多加上当时很多人都想要。
“当时一个男生挺大声的对我喊,女生就不要来替补了,意思是女生就不要浪费参赛名额了”
但是,为什么这件事最能告诉我们什么是“女本位视角”?
因为,女权的老牌,在电竞这个新兴领域打不出来了,硬打只能贻笑大方。
我们数一数在传统行业,如果女性不如男性,有什么牌可以打。
牌1:禁止女性参加
牌2:女性不被社会支持
牌3:女性比男性压力更大,条件更差
牌4:男性排斥女性加入
如果你不同意她们的话,那么就会被扣上“厌女” “打压女性”的帽子。
提到的几样女权的经典手牌,几乎全部出现再了这次争论中,我们看看她们的可笑之处。
早期男选手的生存环境是什么样的?我们以sky李晓峰,这一位早期电竞的代表人物为例,看一看那一代电竞人的真实写照。
早期的的舆论对游戏深恶痛绝,人人喊打。李晓峰的父母自然也是极力反对。
最后还是被爸爸从网吧拽着耳朵提回了家,接着就是一顿皮鞭。记忆中父亲似乎从来没有下这么狠的手打过我,而门外的母亲和一帮亲戚也没有像往日那样来劝架。我只好依靠往日挨打练出来的钢筋铁骨苦苦支撑。没办法,小小的房间被封住了,父亲像一座铁塔一样堵住了唯一的门,我想逃也没地方逃。 挨了十几下之后,终于抵挡不住了。我不顾一切想找到逃出生天的光线,最后竟然扑向了头顶的灯泡。强大的电流把我击倒在地,父亲也终于住了手。接下来在家休养了好几天,受伤的手臂才好起来。后来想想这个场景都觉得后怕,要是真把手臂弄坏了,那还怎么继续打星际?不过,因此而换来了父亲的停手,似乎也还是比较值得的。——李晓峰回忆录
李晓峰父母对游戏的态度,只是当时社会态度的一个缩影而已,在他们眼里,一个沉迷游戏的孩子肯定会废掉的。
在反对孩子打游戏这件事上,中国的父母绝对是不分男女的,并且无论是家庭,还是舆论还是社会都是绝对的高压。所以,女性没成绩是因为社会不支持吗?
在不顾父母反对走向职业道路后,李晓峰如何生存呢?
至少,在当时的李晓峰看来,有网吧愿意给一间仓库,一台电脑。已经不错了。
看到他为难的神情,我也跟着在心里想:“怎么办呢?难道千里迢迢跑到这里来,就因为难解的住宿问题待不下去吗?”考虑到自己的电竞职业梦想,我陡然觉得其实睡大街也是可以接受的。 就在我已经作好去大街的天桥上打地铺的准备后,瓶子沉吟了一会儿,又跟那个范经理商量了一下,跑过来跟我说:“Sky,要不你就住在网吧里面吧。这网吧后面有一间仓库,里面还能够放下一张床,不过只能睡上铺,空间比较小,你就将就一下吧。” 听说能够在网吧有个睡觉的地方,我长舒一口气,表示什么条件都可以将就。
为了省钱,李晓峰无所不用其极,每天只吃一顿饭,只有十个水煎包。
随着通货膨胀的加剧,在郑州这样一座省会城市,25元只是那些大学生一个星期的零花钱而已。而我来郑州的时候,已经打定主意不再找家里要一分钱(要也要不到了),所以在深蓝网吧我很快找回了原先读书时的生活节奏:每天只吃一顿饭(依旧是每天十个水煎包,只是涨到1.5元了),晚上通宵练电竞(训练项目从星际变成了魔兽)。
在这样的条件下,sky打到了全国第五,获得了邀请赛的资格。
也讲到了曾经的魔兽第一人moon的变态训练
但真正一起生活了几天后,我们发现自己似乎进入了非正常人类研究中心。我和苏昊都算是苦练型选手,我比较喜欢午夜练习,而苏昊喜欢早上练习。奇怪的是,半夜两点我睡觉时,Moon还在练习;第二天早上8点苏昊起床,Moon还在练习!这也太诡异了吧,难道Moon不睡觉的?另外一个诡异的地方是Moon的桌子,上面摆满了各种看不懂名字的瓶瓶罐罐,乍一看还以为Moon是个喜欢嗑药的瘾君子。他之所以这么瘦,莫非正是因为嗑药?这种推断好像既很合理又很合逻辑…… 后来才发现,Moon训练确实苦,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桌上那些瓶瓶罐罐,其实都是韩国大补品,为的是弥补他那种变态训练给身体带来的消耗。
也提到了另一名国内的顶级选手,也曾是国内第一的suho,也是饿着肚子训练。
Lion.p.Suho就是苏昊,2002年在西安外事学院门口的网吧里,我曾经连续输给他好几把。那时他练的也是星际争霸,想不到一年之后,他转型魔兽这么成功,居然拿下了WCG全国冠军。 听说这一年获得冠军后苏昊喜极而泣,我还不明白什么原因。后来成为队友了才知道,他为了参加这次比赛,连续两个月只吃五角钱的鸡蛋饼来省出训练的钱。拿了冠军,终于可以不吃鸡蛋饼了!
也提到了当时的职业选手没有退路
比如说我,立志成为电竞职业选手后,基本不可能再回到做医生的道路上。如果没有打出成绩,我还能去做什么呢?从打星际开始,我就不敢想象这个问题,因为它太残酷。其实在我的电竞生涯早期,也遇到过很多差点跨不过去的坎,但我幸运地遇到了逍遥、寒影和李亮等好友的帮助。而很多天赋比我好的人,就因为在关键时刻没有得到别人的支持,只能黯然隐退。
这些男选手的经历不是偶然,而是一代电竞人的写照。以高额奖金闻名游戏圈的dota,世界冠军 狗哥 14年拿下了400万rmb的奖金。而狗哥刚开始打职业时,穷到没钱买烟。只能去拣别人抽剩的烟屁股。
女本文主义者说:女性没有成绩是因为女性比男性待遇差。
答: 先不谈技术上有没有和男选手一个水平,当时国内的男选手,和国外的条件比起来差了多少条街?无数电竞人能在差外国选手十倍百倍的条件下打出来,为什么女性不行?
女本位主义者说:女性没有成绩是因为男性打压,女性没地方训练
答: 说这种话的都是一点电竞都没接触过的女权,因为电竞战斗是随机匹配,只要你实力够,你可以在不暴露身份的情况下冲排名。你的对手和队友别说你是男是女,你就是一只狗在打,也没人知道。
女本位主义者说:女性不行是男性不允许女性参与竞争
答:虽然电竞圈的女选手有过被质疑的经历,但实力说话,无论是噶姐,还是狮酱,这些有实力的女选手玩家都是认可的,请百度网上讨论这些女选手的帖子,看看男性对她们的看法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无论你有没有接触过电竞圈,只要不是选择性失明,都能看到在男性的讨论中,是对她们实力的认可,而不是诋毁。事实胜于雄辩,男玩家对这些有实力的女玩家的看法,与其听女权告诉你,为什么不直接在论坛上看看男玩家怎么讨论她们呢?
狮酱在主持人问到怎么证明自己的时候说:
“我主要证明自己的办法就是靠比赛吧,其实说白了你没有什么太好的方法,你在直播中说他们也不会相信你,只有在比赛这样公平的环境中和很多男生一起比赛,然后你拿到了成绩这样(证明自己)”
可见,这样一位女子世界冠军,也没质疑过比赛的公平性,到了女权那里,就是男性在打压了。如果你不承认,那就是你没有“女权觉醒”,说到底,你打出了成绩,男性诋毁你,你可以说歧视你。但只要眼睛不瞎,都能看到在论坛上男性的讨论中对这些有实力的女选手大都是赞美。自己打不出成绩怪男性歧视,别有用心。
就算把男性歧视女性的言论全部汇总到一起,也不见得有一次职业选手失误,男生骂零头多。LOL选手UZI因为比赛发挥失常,被喷的多狠?估计能能赶上一次饭圈大战的水平,还是那种大型战役。
至此,我们可以勾勒出女本位视角下的女子电竞:女性之所以现在有些问题,都不是女性自己的原因,不是老天安排我这个样子的,而是应该怪社会,怪环境把我“建构”成这个样子的,所以我就有权要求社会补偿我。如果女性在一些方面超越男性,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有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女子训练室在二楼,男子训练室在一楼。女性的成绩不如男性,是因为女性多爬了一层楼梯,这是男权社会的罪恶。
至此,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绕过被女本位主义包装后的世界,重新审视自己原本的观念。但我也要清除说明的是,女性肯定有因为落后制度,落后观念受到打压的地方。比如我支持经济劳动平等的情况下家庭劳动平等,我支持每个人的选择不因为性别受到限制。
建构:我对女本位的质疑,其源头来自于女本位视角对所谓“父权社会”的归咎游戏。男性遇到了问题,是男权的锅,女性遇到问题是男权的锅。这场归咎游戏,只要你能跳出来,你立马就能发现其中的荒谬之处。
我曾经提到中国的男性退休年龄比女性晚,这是不平等的。结果有人说“女性退休早,是因为男性不想女性和男性在工作上竞争。”这话应该对法国人民说,法国总统谁敢延迟退休谁下台,马克龙竞选保证不会动退休制度。这种赤裸裸的双标,在女本位视角中比比皆是。只要包上一层“男权社会”的包装就行了。
其次,是社会建构论的局限性,在上文中我提到建构论在科学上是站不住脚的。建构论已经成了女权的甩锅工具,女性之所以现在有些问题,都不是女性自己的原因,不是老天安排我这个样子的,而是应该怪社会,怪环境把我“建构”成这个样子的,所以我就有权要求社会补偿我。如果女性在一些方面超越男性,则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举一些最贴近现实的例子
性别是建构的吗? 我举一些跨性别者的回答。当然在酷儿理论中,男性和女性不是二元化而是流动的,甚至男性女性的概念也是值得怀疑的,但这是另一套观点。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是:性别是不是建构的。
这些跨性别者,从小都是在被当初另一个性别在养,如果要说社会建构,这一群体是被建构的最深的。哪怕父母说出“你要是个男的就不要你了。”这种话,依然不能改变他自认男生的现实。
如果我们观察生活中的职业分布,整体上而言,女性选择的职业有稳定,低风险的特定,收入也会更低,而在高风险行业中,几乎都是男性。女权对此的理解是,女性之所以不去男性行业,是因为女性是被建构成这样的,这样可以保证女性不会和男性竞争。
如果有在农村生活过的读者,肯定能注意到一个现象,农村盖房子的工地上有很多妇女,而城市少得多,而在职业选择上,明明是农村的选择更少。现实是,在最注重性别观念教育的西北欧,在职业选择不会被性别束缚的情况下,男女的职业选择依旧差异巨大。可以说,无论是现实案例,还是科学研究,都不支持性别建构论的观念。
当然,这不意外着我们要规定男人女人应该干什么,这一直是我反对的。我需要强调一遍防止被曲解意思。我丝毫不介意女性进入男性的领域,个体不能被群体代表。会有打得过男人的女人,但不代表女人打不过男人是男人造成的。将每一个人的天性解放出来,才能更好的促进他们的生产力。
我反对的是,将选择差异归结为男权压迫,这种归咎游戏有着另一层政治目的,如果女性不能进入好的行业,就是男人压迫她们。
在电竞选手人人住网吧,饿着肚子打职业时,没人关心他们,没人抱怨为什么没有女性。
电竞赛事火爆,选手身价水涨船高后,没有女性就是男性压迫她们了。
电竞能从下水道爬出来,但不是所有行业都是电竞,没人关心为什么危险,肮脏,影响健康的行业都是男性。
平等:平等,是最容易被滥用的概念,因为有平等有两层意思,过程平等,和结果平等。
而在两性问题上失语的男性,在这个问题上面几乎被牵着鼻子走。
比如军人男女比例的问题。
怎么破?男性首先要放下刻板观念,不要执着于男人应该当兵这种刻板印象。点破玩弄平等概念的人,在成绩上平等,只要男女成绩相同,就应该统一录取。在训练上,又不平等了,男女体力有差异,标准不应该一样。
男人应该支持军人统一标准录取,不分男女,敌人不会因为你是女人就下手轻一点。所以男女的体力标准当然应该一样。执着于解释为什么不统一标准只会落人口实,支持统一标准还招不到女人反而在舆论上对男人有利。
离我们生活最近的,就是中学体育测试女子800,男子1000。如果你执着于给女权解释为什么,是白费功夫。你只需要说支持男女平等就行了,难道200米是多难的事吗?这种程度的运动根本没到谈男女差异的时候,最多是累一点。
就如同我上面提到的,在西北欧这样职业不被性别束缚的地方,男女职业差异依旧巨大,女性依旧会去选择稳定,低危的行业。男性将自己束缚在累活脏活应该男人干刻板印象中,怎么可能解放?
建筑工地上没有女人,男人不要执着于解释为什么没有,在女权眼里,你是想不让女性独立的罪人。和这种女权对话,你应该支持男女统一标准,然后质问:为什么女人不去工地?把脏活交给男人来干。为什么女权不下矿?把危险的活交给男人。为什么女人不当兵?把死亡交给男人。(PS:其实是有的,但很少)
生育权平等,男性有生育权吗?这个问题即使在国外也是一个新的话题。但毫无疑问是国外对性别平等的思考。
我们在谈生育权往往单指第一个字“生”的权利。生的权利肯定是女性的自由,原因很简单,因为生孩子是女性的事情,男人只出一个精子。
男性的生育权是什么?很简单,权责相对,孩子出生与否的权利完全交予母亲,男性自然对孩子的抚养没有责任。这样的主张在西方早以存在,2016年在瑞典被提交立法审议——在女人被允许堕胎的孕期中(截止到孕18周),胎儿的父亲如果不想对孩子负责任,就签署法律文件分割自己和胎儿的一切关系,即便孩子出生他也不享有任何家长权利,同时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中国男人很难理解外国男人的行为,觉得外国男人不负责任。
比如,在一个视频中作者提到法国50%的新生儿都出生在单亲家庭,视频里立马有很多人嘲笑到“黑人国度”,“浪漫之都”,换个说法就是国外男人真不负责任啊。
中国男人还被父权所塑造的父亲角色束缚着,难以理解为什么外国男人为什么不负责任。
这些数据流到国内时,女权是怎么解释的呢?国外单亲母亲多是因为女性独立,国外对母亲的保障好,大力赞扬国外的离婚扶养力度大,真羡慕国外女性的安全感。
但是女权不会告诉中国男人,离婚扶养制度不仅与女权无关,还和万恶的父权社会一脉相承。
离婚扶养制度起源于基督教,基督教规定了男性对于女性有扶养义务,同时也规定女性地位附属于男性,并且不准离婚。后来发展为不能无过错离婚。再后来发展为可以随便离婚,直到上个世纪末,扶养制度才从单纯的男扶养女,改为不分性别。
更有意思的是,离婚扶养制度在国内流传时,被误传为“男性对女性补偿”,在中文互联网赞美扶养制度时,绝大部分情况都把这一制度当成了男扶养女,一个只在父权社会出现的制度,居然在国内被当做女权利益来争取。
女权更不会告诉你,国外男人不想当冤大头,法国50%新生儿出生于单亲家庭,2011年的调查显示法国60%的孩子是非婚生育,现在肯定更高。美国45%的白人孩子和86%的黑人孩子在只有母亲的家庭里至少生活过一段时间(这还是04年的报道)。
女权还不会告诉你,西方男性不想结婚,她们会告诉你女性单身生育是因为独立自主,不需要男人。
如果未来中国非婚生育多起来后,女权如果还能坚持单身母亲独立说,那对男人来说是再好不过了。可惜不会的,在西方与单亲母亲一词挂钩最多的是贫困。西方也出台法律防止男人不扶养孩子和妻子,比如承认事实婚姻。
在中国非婚生育多起来以后,女权对单身母亲的形容,肯定会从现在的不需要男人,变成控诉男人不负责任,我们拭目以待。
很多人受传统观念以及女本位视角影响较深,很难理解西方男性的行为。
你需要了解一些事实,反婚确实是女性先喊出的,但是,在不同文化,不同制度中,男性对婚姻的排斥都快速反超了女性,美国早在世纪初就有研究发现男性结婚意愿更低,而日本男外女内的传统家庭分工,不但没有提高男性的婚姻意愿,反而让男性对婚姻更没有兴趣,终身没有结婚意愿的男性大大超过女性,日本的食草族更是成为一种社会现象被人重视(食草族,指对异性没有兴趣,将精力放在时尚,个人形象和爱好上的男人)。
美国从80年代起,自愿不要孩子的男人比例就大于女人。现在欧洲大部分国家,不愿意要孩子的男人也都多于女人。根据台湾2004年的统计,台湾不想要孩子的男人是女人的近两倍,而在那些想要孩子的台湾男女中,35%的女人称自己是“自然而然就想要孩子”(天然欲望),而想要孩子的台湾男人中只有是25%是“自然而然就想要”。根据芬兰2007年的调查,男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经历过baby fever的不足一半,而女人在二十多岁时经历过baby fever的超过了三分之二。随着年龄的增长,芬兰男女对孩子的渴望程度还是一直有差异:一辈子没有经历baby fever的芬兰女人有14%,而一辈子没有经历baby fever的芬兰男人有30%, 是女人的两倍多。芬兰是全世界女性最自由的国家之一,社会并不会用礼教施压女人让她们必须要生育,父母也不需要孩子养老,生育并非是为了防老。根据上述2011年的研究,即便是都经历了baby fever的男女,经历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女人的频率是男人的1.6倍。
每个国家,终身不结婚的男性都超过女性,我国的情况也是,男性被逼婚的比例超过女性,但生育上男性的意愿我看到的是男性高。虽然不能100%确定中国会走上发达地区的路,但中国没有理由会例外。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会有米格道主义(MGTOW主张男人摆脱女人,只与女人维持性关系,追求个人道路)的原因。近年来米格道主义也渐渐传入国内。我没有深入了解,也不全认同米格道的主张,但是能从女本位视角之外的角度理解两性关系,对男性觉醒也大有帮助。
如果你还觉得不够生动,推荐你一档美国亲子鉴定节目《Maury show》。这档节目里,女人带着孩子来找生父。如果亲子鉴定显示男性是生父,男性那股沮丧是装不出来的。那意味着男性要对孩子负责,支付抚养费。
假设一下,生育与大部分男性脱钩,每个男人都去追求个人成就与幸福,而国家下一代的生育,国家通过奖励,补偿,比如提高一档养老金,分配住房之类的手段去促进。不是解放了男性吗?就如同瑞典所提出的一样,在女人被允许堕胎的孕期中(截止到孕18周),胎儿的父亲如果不想对孩子负责任,就签署法律文件分割自己和胎儿的一切关系,即便孩子出生他也不享有任何家长权利,同时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当然这种社会只是设想,男性退出养育孩子,成本必然转嫁给国家。除了像瑞典那样的国家都负担不起,其次是美国的研究显示单亲家庭的孩子质量远不如普通家庭,但这至少给男人指了一条在传统价值解体后,自我实现的道路,而在女本位视角中,是没有自我实现之路的。
在了解了国外男性为什么不负责后,肯定会有中国男人将“负责”当成荣誉勋章。以此来贬低外国男人特别是黑人,以希望获得国内女性的认可,这种人我见的多了。
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男人不喜欢婚姻,无论从生物还是社会层面上来说都是如此。从生物上来说,远古时期根本不存在“父亲”这一概念,孩子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男女之间只存在性关系。男人没有生育权,也没有对后代的责任。
从社会上来说,父权社会建构了“父亲”“妻子”“丈夫”这些角色,
在女性先质疑婚姻的意义以后,不想结婚的男性快速超过的女性,没有什么运动,没有什么口号,男人就这样退出了婚姻,足以证明男人在天性上就不喜欢婚姻。
在女性打破父权社会的“妻子”形象后,如果男人依旧以父权社会的“丈夫”来要求自己,那后果一定是悲剧的。日本就是这样,维持传统价值观的后果是,既没有阻止男人在不婚意愿上超过女性(食草男是最有代表性的),而日本也成为了主流国家中唯一一个已婚男性健康状况差于未婚男性的。(已婚人群的健康无论男女都好于未婚人群)
我希望男人看清一个现实,个人主义是大势所趋,在女性已经走向个人主义,砸破父权后。男性坚持到最后只会害了自己。应该主动向欧美男性靠拢,主动退出父权,回归天性。
女性并不想男性退出父权
就如同她们拿基督教的扶养制要求中国男人一样
她们还在拿父权的道德标准来要求男性
远古社会:男女之间做爱,做完爱分道扬镳,女性不要求男性负责,男性也不会要求孩子跟自己姓,不会想着要娶哪位女性。
说到这里,男人应该明白为什么西方男人会主张分割与孩子的一切关系。其实就是一些西方男性已经开始意识到父权对他们的束缚,主张放弃父权给予他们的权利,姓氏,当父亲的荣誉,让孩子照顾自己,这些“父权”除了孩子养老,没有一个有实际上的利益,全部都是虚幻的“荣誉感”
在父权的道德观念中一个男人是不能抛妻弃子的。如果你拿这一套观念来审视西方男性,自然会嘲笑,但是坚持父权观念最后只能害人害己。就像日本男人一样,活的不自在,身体不健康。最后也阻止不了男人退出婚姻,日本男性的结婚意愿还是低于女性,坚持所谓父权价值观没有阻止这一趋势。
写到这里,我也想说说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因为在前几篇女权造假的文章写出后,总会听到一种声音:“女权就是平权,极端女权不能代表女权。”这篇文章很清楚的解释了我为什么不认为女权不是平权而是女本位主义。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不反平权,我强调是女权不是平权。虽然女权分为很多流派,但毫无疑问的是,声音最大的是极端女权。所谓的“真”女权,大多也都是自封的。她们和极端女权只是言语上更温和罢了。
当我支持男女都有选择自由时,并不代表我支持的是女权的“选择自由”。比如在婚姻问题上,我鼓励男性自由,是因为真的有很多男性被逼婚,而女权的“选择自由”是指男权社会逼她们结婚。在女本位视角中是忽视和诋毁男性的,正如你不可能从女本位家庭观中分析出,为什么女性的家暴率如此高,因为一开始,家暴指的就是男性对女性的控制。
在女本位视角中,男女是永远不会平等的,就算没有不平等也可以靠舆论运作为不平等,最典型的就是在疫情期间的造谣。
女本位的核心在于:在任何领域,只要男性在一方面领先女性,那么就只有强行分一半给女性,才能称之为平等。哪怕男性在地下室,泡面中打出了电竞成绩,如果女性没有有男性的成绩,就可以归咎为男权压迫。当然,在男性住地下室时,你是看不到女权抗议的,电竞火了,所以女权来了,男权压迫也来了。
如果反过来呢?女性在学历上超过男性了——当然是女性自强不息,努力得到的。
女权对“弱者”这一身份情有独钟,造谣,造假,断章取义,发动舆论颠倒黑白,用尽一切手段也要强调自己的“弱者”身份,本质在于她们能从“弱者”的身份中得到利益与舆论高地。现在早已不是原始社会,如果你想索取利益,最合法的身份就是“弱者”。哪怕是纳粹也以保护弱者的名义做宣传,而男性看不清这一点。